皮膚菌群失調

【皮膚菌群失調】

皮膚微生物組成中的大多數成員對於我們身體無害或是有益

現已證明常見皮膚病,痤瘡(粉刺、痘痘)、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都與皮膚菌群失調有關

 

 

皮膚微生態和菌群失調

皮膚表面大量的微生物群包括細菌、真菌、病毒、衣原體和某些節肢動物等,這些微生物及其基因體,連同皮膚環境構成了皮膚微生物體,和腸道一樣,皮膚有著自己的微生態平衡。這種平衡是通過皮膚微生物體和宿主,以及皮膚微生物體內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研究人員發現,在皮膚中許多菌是相互影響的,比如嗜酸乳桿菌和發酵乳桿菌會分泌抑菌素,這是一類能殺菌的蛋白或多肽,它可以有效抑制許多在皮膚中的革蘭氏陽性菌。另外,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分泌溶菌酶,該酶對皮膚上的常駐菌不具有殺傷作用,但卻能夠溶解某些條件致病的過路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常駐菌還可分解皮脂三酸甘油酯為脂肪酸,形成乳化皮脂膜,既對自身及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具有營養作用,又可防止皮表水分蒸發。正是這些諸多的機制,協助皮膚微生物組完成皮膚強大的生物屏障功能。
 

 

皮膚微生物體通過與人體皮膚細胞的相互作用,在維持皮膚生態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皮膚微生物組中的大多數成員對於我們人體無害或是有益,但是現已證明常見皮膚病,痤瘡、乾癬、異位性皮炎等都與皮膚菌群失調有關。以最常見的痤瘡為例做具體說明。

 

痤瘡,又稱粉刺,痘痘,是皮膚科中最常見的疾病,資料顯示,80% 以上的青少年和青年人和“青春痘"都有過關係,而年紀超過 25 歲後的病例―“成人痘"會占痤瘡患者的 31%。一旦染上痤瘡,皮脂腺會出現發炎、腫脹,隨後在皮膚出現丘疹、膿皰,甚至形成結節、瘢痕,實在是愛美人士的一塊心病。而說起病因,除了皮脂腺分泌旺盛外,痤瘡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 acnes)引起的感染一直是最多被詬病的,於是抗生素治療大行其道,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然而,研究者使用最新測序技術比較痤瘡患者和健康人痤瘡丙酸桿菌後,驚訝地發現,兩組人員痤瘡丙酸桿菌數量上並沒有差別,只是在某些亞型的菌株上痤瘡患者明顯高於健康者。另外,這些菌株可能是因為產生更多量的紫質(pophyria)引發皮膚炎症,造成皮膚菌群失調,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抗生素治療見效的原因。減少紫質的做法,已取得初步的效果,故此紫質為治療痤瘡的新標的,與“青春痘"不同,“成人痘"多與內分泌失調、情緒壓力、睡眠不足、保養品使用不當等有關,這些因素都與皮膚菌群失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影響皮膚微生物組構成的各種因素,由此可瞭解如何與它和諧相處,避免菌群失調,維護皮膚的健康。

 

 

作者/呂春美 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後中醫學系醫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

專業經歷

•整合醫學協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台灣細胞免疫醫學會 常務監事

•德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九禾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光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經典著作

•坐月子地圖

•越喝越美麗

•無飢餓脂切法

•個人化益生菌-精準化醫療時代的選擇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