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養好菌
【乳酸養好菌】
乳酸主要由腸道菌群,如乳酸桿菌、腸桿菌、雙歧桿菌發酵醣類產生。
乳酸幫助抑制食慾,養好腸道菌,控制好體重,就能控制好胰島素敏感,減少代謝症候群的危害。
腸道內數量最多的兩種細菌是厚壁菌和擬桿菌,占腸道細菌中的至少 90%。研究顯示,這兩種細菌的比例,厚壁菌/擬桿菌的數值決定了慢性發炎的嚴重度,即數值越高,越有可能與代謝症候群,特別是肥胖有關,因此它甚至被看作一種“肥胖生物指標"。
通常情況下,厚壁菌善於從食物中攝取卡路里,無形中會從同樣多的食物中吸收更多的熱量,隨之而來的則是體重增加。而擬桿菌的主要任務是將龐大的植物澱粉和纖維分解成短鏈脂肪酸,讓吸收的能量更方便身體利用,所以不會給身體添加負擔。哈佛大學的學者對比了歐洲和非洲農村地區兒童腸道菌群以及糞便中短鏈脂肪酸的情況,他們發現西方人群(歐洲)腸道中以厚壁菌為主,而非洲兒童的腸道內擬桿菌更多。同時,非洲兒童糞便中的短鏈脂肪酸水準顯著高於歐洲兒童,且以好的乙酸和丁酸顯著,而歐洲兒童的短鏈脂肪酸以丙酸居高。要知道丙酸可是由對人體不友好的腸道菌生成的。上述這些都和他們的飲食是有著密切關係,因為非洲兒童攝取的是高纖維、低糖的飲食,與“農業誕生時期的早期人類部落飲食類似''。
發表在 2013《科學》(Sience)雜誌上雙胞胎研究證實了肥胖人群的菌叢組成和瘦者的差異性。科學家們先把來自肥胖雙胞胎的腸道細菌移植到苗條小鼠的胃腸道,小鼠便開始長胖;隨後他們又將瘦的雙胞胎腸道細菌移植到苗條小鼠的胃腸道內,小鼠就會保持苗條。具體的說,與體重正常相比,肥胖人群的厚壁菌要多出 20%,而擬桿菌要少90%,而且他們的菌叢多樣性也較正常人差。鍛煉的作用也可以從厚壁菌/擬桿菌比值中得到體現,因為運動後對腸道菌群平衡會產生積極影響,即降低厚壁菌、增加擬桿菌,有利於防止體重增加的菌群生長,這時“肥胖生物指標"值下降,肥胖的風險降低。
肥胖除了和吃的東西,還和食慾有很大關係。菌群、腸道和大腦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而食慾、食物攝取和能量平衡,這些由眾多神經內分泌因素和受體控制的複雜工作,也是屬於他們之間聯繫的重要內容。作為“第二大腦"的腸道菌群,能夠在進食後,隨著營養物質在消化道的移動,啟動複雜的神經和激素信號,來調整調整食慾、控制進食量,進而形成能量平衡。
大家常說的職場上的“壓力肥",就是由於長期的壓力,啟動大腦的一些神經元,使人食慾大開,導致體重增加。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丁酸、乳酸和其他一些腸道菌群受體可以影響我們的飲食偏好。丁酸主要由腸道內的梭菌產生,如果腸道中丁酸充足的話,腸道細胞就會給大腦發出飽腹感的信號,大腦就會抑制食慾,停止進食。而乳酸主要由乳酸桿菌、腸桿菌和雙歧桿菌發酵糖類產生,同樣的情況,腸道菌群處理過後產生的乳酸也會幫助我們抑制食慾。提高擬桿菌數量,則有助於控制由壓力引起的體重增加。
如抗生素使用是公認的腸道菌群“殺手",研究發現在美國,兒童中抗生素使用多的州,和兒童肥胖比率高的州是“不謀而合"的。執行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養好腸道菌,控制好體重,就能控制好胰島素敏感,減少代謝症候群的危害。隨著對益生菌和代謝症候群關係的認識深入,以及使用益生菌對代謝症候群精準長期的干預積累,相信益生菌一定能夠成為防控代謝症候群更加得力的好幫手!
作者/呂春美 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後中醫學系醫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
專業經歷
•整合醫學協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台灣細胞免疫醫學會 常務監事
•德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九禾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光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經典著作
•坐月子地圖
•越喝越美麗
•無飢餓脂切法
•個人化益生菌-精準化醫療時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