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如何補?從體內調治開始

秋天是個讓人感覺氣候涼爽宜人的季節,但是對有些人來說卻一點也不宜人,因為「秋天」彷佛是「皮膚癢癢」、「鼻子過敏」和「氣喘發作」的代名詞,秋天的過敏原主要會以屬於草本植物的一些雜草花粉、樹葉碎屑、黴菌、塵蟎等。除此之外,個人保健也極為重要,秋冬氣候乾燥,體內水分容易流失太快造成皮膚乾燥發癢的狀況,中醫說 ”從體內調治開始”,秋燥時節,不宜大補,以「和」為貴,注重在「養肺潤燥」。
 

因天氣逐漸轉涼,許多人也會開始進補,秋天天氣乾燥,早晚溫差大,人體內的水分很容易蒸發,這個時候,如果再盲目地進補身體,容易引你消化系統紊亂,反而加重便秘的狀況。你有沒有發現,最近睡覺總會感到口乾舌燥,總是半夜爬起來喝水?喝水量也比平常多了,口腔潰瘍頻發,還有點小便秘?如果有上述狀況的話,代表需要注意你的腸胃功能!針對一般外食族群,可能在飲食上不是那麼容易攝取到蔬菜水果的話,可以選用益生菌及膳食纖維,來改善秋燥便祕的狀況。

為什麼到了秋季,關節疼痛、滑膜炎會加劇?這和溫度降低以及氣壓、空氣濕度變化息息相關。秋季雨天增多,空氣濕度的改變對骨關節周圍組織的影響很大,會讓關節囊血管過度擴張,並且刺激關節神經導致敏感性增強,對疼痛的感知也比其他時候更加明顯。再者當氣溫下降的時候,關節腔中的滑液黏蛋白含量增多,會讓關節阻力變大,影響關節的活動,而且血流變得緩慢,造成局部供氧、供血受到影響,局部的症狀加重。
 

『立秋』代表已經踏入秋天的腳步,此時相應的節氣:「白露」正是能感受到秋意漸濃,氣溫下降,民間有「吃龍眼補身體」的習俗,而此時的文旦、紅柿就是大家最愛入口的食物;「秋分」則適逢中秋節;「寒露」則天氣轉涼,露水日多,期間民俗九九重陽節,登高、踏秋、插茱萸、賞菊便是此季節的活動。就飲食上來說,立秋養生應該吃什麼好呢?夏季過剛轉入秋季時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有秋老虎之說。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選擇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酸味可以收斂肺氣,辛味則會發散瀉肺,秋季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營養保健小秘方

  • 保養重點:腸道健康、呼吸道、骨關節、皮膚
  • 保健入門推薦:益生菌、膳食纖維、鈣、膠原蛋白

文/李新陸 營養師 圖/DR.HSU編輯部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